繼上週六自製有中文字幕的馬賽進行曲之後,
隔天打鐵趁熱,挑戰製作「松花江上」MV。
我想先不要配圖片,只要有歌詞就好。
但是,我最熟悉的Movie Maker,它的字幕功能還滿窘的。
繼上週六自製有中文字幕的馬賽進行曲之後,
隔天打鐵趁熱,挑戰製作「松花江上」MV。
我想先不要配圖片,只要有歌詞就好。
但是,我最熟悉的Movie Maker,它的字幕功能還滿窘的。
外子堅持要去九份的黃金博物館,於是我們出發了。
其實我很討厭「觀光」、
塞車、找車位、人擠人,
千篇一律的「小吃」、「名產」,
刻意營造的「懷舊氛圍」。
直到看見導覽說明上的關鍵字,我才開始回魂。
故事是這麼開始的。
1890年,劉銘傳在台灣修築台北到基隆的鐵路時,
有一個鐵路工人,
利用工作空檔,在基隆河裡淘出了金砂。
大家就沿著基隆河,開始找黃金藏在哪裡,
最後找到金瓜石來了。
起初政府還宣布禁止採金礦,
結果就像最近「千萬不可以宣傳2月14日罷免某立委」一樣,
一傳十、十傳百,大家都跑來了。
日治時期,日本人在此建立公司,挖採金礦、銅礦,
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,繼續挖礦賺大錢。
至於怎樣挖礦,那是自然老師的事,我不感興趣。
再說,不管挖礦公司賺多少錢,這些淘金的工人又分不到。
↑私人煉金(私人進入礦坑盜採) |
真正從淘金活動中賺錢的,
是賣東西給淘金工人的人。
像是:賣食物的小販
至於鎮館金磚多大,其實看到成群來訪的陸客,
我也敬而遠之,不想久留。
後來讓我眼睛再次亮起來的是這個:
金瓜石有白人戰俘?太不可思議了!
原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
日軍佔領新加坡,將一批英國戰俘送到此地。
很久以前看過一則報導,
提到一位英國女士到台灣尋找未婚夫葬身之處的故事,
原來就是這兒!
二次大戰期間,全台灣到處都有戰俘營:
不只被俘虜到這裡做苦工的外國人很可憐,
被日本人栽贓為抗日份子的當地人也很悲涼。
1942年,日本人以莫須有的罪名,
栽贓金瓜石當地仕紳為抗日份子,
拘捕後集中管理,地點就在這石頭附近。
寫到這裡,忽然發現這些歷史回憶,
跟現在觀光客擠在老街上,
吃芋圓、玩自拍、喝茶、夜遊的歡樂氣氛,一點都不搭呢。
歷史老師想追求的,
應該是擺脫人為營造的觀光氛圍吧?
就像礦工在砂石中,
尋覓那少的可憐的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