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見真正的噶瑪蘭人
感謝宜蘭縣史館和教師工會舉辦這場研習 ^_^
老實說,報名研習前,我想著:
就算我研習參加一堆,學了噶瑪蘭人的東西,
按照現在這種少的可憐的授課時數,
不是沒時間講,就是講太多害到後面的進度,
只是給自己找麻煩而已。
但是,能夠親自見到噶瑪蘭人,
不是課本上寫的「噶瑪蘭」三個字,
是真的會講噶瑪蘭語,能跟你分享他的生活,
噶瑪蘭文化的真實見證,
比動物園看圓仔還珍貴啊!
認知裡,宜蘭曾經住過許多噶瑪蘭人,
自稱是「漢人」的我們,其實多少都帶有原住民的血緣,
(參見: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)
也知道噶瑪蘭人因為漢人的逼迫,遷徙到花蓮去了,
但就是很難想像,噶瑪蘭人真實的生活著。
這位是今天的講師,Tuwaq Masud,台大人類學系的學生:
他小時候在花蓮讀書,之後移居桃園,考上建中、台大,
對族語文化和學術語言都有認識。
讓我們用不那麼學術的方法,來聊聊噶瑪蘭人吧:
噶瑪蘭人有朋友,移居花蓮後,曾跟撒奇萊雅族一起抗清,
兩族現在遇到部分祭典時,還會互相邀請。
他們有工作, 大多居住在桃園、新北,
所以九月也會在樹林舉辦豐年祭。
他們有自己的名字,
我們慣稱他們Kavalan,但噶瑪蘭語沒有「V」的發音。
東海岸的族人們決定,今後要正名為「Kebalan」。
他們把祖先的名字傳承下去,
講員將來的孩子依據族中的父子聯名制,會被命名為Anu Tuwaq。
他們會舉辦祭典,
用各樣的歌謠,繼續向後代訴說祖先的事(講員今天教唱捕魚歌)
文化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,
不是觀光消費商品(參見這篇:掃墓祭祖給旅行團看,你肯嗎?)
社會環境不斷在改變,有些舊文化無法融入新時代,
但他們跟我們一樣,會繼續在這塊土地上,創造自己的新故事。
2014家族京阪:成均館的戰利品
雖然我真正想敗家的地方在首爾,
目標是JYJ和成均館緋聞的周邊商品,
但早就探聽到日本有二手書店Book Off,
也知道日本人惜物、愛物,二手商品不會太差,
因此把採購二手DVD、CD、雜誌、畫冊列入計畫。